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交通 > 内容页

天天微动态丨古代只要打仗,为何就缺粮草?士兵平时不吃饭吗?有这些原因!

来源:故故爱宠物 时间:2023-02-26 07:44:46


(相关资料图)

古代只要打仗,为何就缺粮草?士兵平时不吃饭吗?有这些原因!平时没仗打的时候士兵被克扣粮饷,打仗了再吃空饷喝兵血人家不得找你玩命啊?清朝镇压太平天国的奏折为了给皇帝说明自家军队的士气提高都会提一句“补发积欠粮饷”。宋朝一打仗就有军队闹饷,不给就裹挟上级造反。古代基本都是人力运输,路上也要吃饭。一匹马最多能拉500公斤,人加马一天至少要消耗8公斤粮食,从咸阳到长平大概600公里,至少13天的路程,只有80%的粮食能送到,如果距离增加,或者有其他损耗,那送到的就更少了。

通常粮少都发生在常年的战乱期间,战争期间,粮食要么在前方,要么在后方,真正的随军粮很少,再加上每逢战时,必会征兵,种地的青壮年都被拉走了,农民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田地收益少,再加上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军粮减少也是必然的。除了军队需要的粮食以外,负责后勤保障的民夫,牲畜也要消耗大量的粮草,每个地方不打仗的时候,除了必须的边防军和新的军事要塞以外,多数是“以军就食”,即把军队驻扎在产粮区,这样就可以减少粮草的运输成本和民夫牲畜需要消耗的粮草。

古人饭量都很大,现代人饭量小很多,原因就是干重体力活儿的人对食物的需求要高了很多。运粮的人肩挑背扛,马还得拉粮车,人马的消耗都是平常的好几倍。再加上路上撒的,掉的,大雨冲掉的,当然粮食损耗大!

我觉得主要还是平时士兵可以屯田,战时需要作战减少了粮食的产出。应为打不打仗粮食产出是一样的话人和牲口又没增加的情况养活人的数量怎么会大规模减少呢?运粮的人和牲口和平时期也一样要吃粮食的。

汉武帝信赖宠爱霍去病也是有原因,霍去病玩的是千里奔袭斩首行动,一旦得手就地补充粮食物资,然后迅速退回,对后勤依赖较卫青常规出击小的多。但是对骑兵的日常建设和敌情分析要求很高,霍去病这种将领是千年等一回啊,还要皇帝无条件的支持,难啊!千年不出的奇才,教科书竟然要删除,除了叹气还能如何!

重点就是粮食运输。军队平时不会聚在一起,所以他们的开销由很多地区共同分担。而打仗了要把军队聚在一起,这样当地就供应不上了,需要从其他地方运粮。而且军队打仗的地方可能都不怎么产粮食,那日常开销就完全靠运输了。你说的这种属于地方全面战争而且是消耗战的情况。这种情况不是每次打仗都发生。而粮食运输只要上点规模的战争都会遇到。一般都是在春季,以战养战,一是减轻后勤压力,二是此消彼长。还有打游牧民族一般都在2月份,因为2月份是牲畜发情时节,游牧民族不宜打仗,这时候打他们,会使他们损失很大,甚者他们都躲不过春季。在古代的灭国之战开始阶段都是在最大限度的消耗对方的战争潜力,一旦战争潜力被消耗光,这个地方离灭亡就不远了,这就是我们人的智慧,国际战争中,也只有我们能把战争当成一门艺术,能在败仗中战胜敌人。

说简单点,就是古代人少地多,士兵去打仗就要减少大量用于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意味着很多耕地由于无人劳作会停产,即使是某些朝代的职业人制度,士兵平时不种田,但打仗也需要大量的劳工作为后勤,因此必然会减少耕地的产出。而且战时人和牲畜都是高负荷运作,需要的卡路里更多,平时可能吃两顿稀饭,战时要吃三顿还得是干的,自然消耗就大了。

平时三日一操(这还算勤快的),克扣点不是事儿。当兵的丘八饿几顿没什么,闹事儿自有亲兵家丁镇压。吃不饱饭的辣鸡能打的过我装备精良,酒足饭饱的职业打手么?临战要差遣人送伤了,起码得把人喂饱吧,况且让我出去打仗,我总要从里面吃一点吧,按平时那么供给肯定要缺粮啊。

蒙古骑兵的进攻方向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一旦得手物质补充不是问题,中原王朝反击游牧民族的进攻方向往往都是人烟稀少的草原戈壁滩,物资补给必须依赖本土后勤。十万大军出击北方一旦全军覆没,对王朝的打击几乎都是致命的,几年的物资人力资源积累化为乌有。运送粮食的损耗是非常大的。有资料显示运送粮食的运输队往往是送三袋粮食能送一袋过去就不错了因为运输队也需要吃饭,路上的劫匪难民,粮食储存不当的损耗都需要叠加的。运输队回去也需要粮食。基本上四比一能送上前线吧。我看过一本书长平之战时,五个民工补充一个前线作战人员都很紧张,所以应该说是秦国十多万军队打赵国十万。剩下的几十万是庞大的运输队。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人人安全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36   联系邮箱:8557298@qq.com